泥鳅养殖经济效益分析: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。养殖泥鳅是一种投资少、方法简便、节省劳力、效益较高的生产方式。据报道,日本农民每年大规模利用空闲稻田养殖泥鳅,采用水稻、泥鳅轮作技术,秋季平均每100平方米水面放养50〜60千克泥鳅种,投喂米糠、马铃薯渣、蔬菜渣等饲料,第二年秋季可收获400千克以上的成鳅,而且养过泥鳅的稻田来年谷物产量更高。
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。与稻田养殖其它水生动物一样,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生态条件,发挥稻田的利用价值,达到粮食增产、泥鳅增收的规模经济效益。从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看,一般每亩的稻田可产泥鳅50〜100千克,仅泥鳅收人每亩就可达1500〜3000元。有些地区推广的鳅稻3000模式就来源于此。如果多投人、管理好,产量和收人则更高。庭院养殖泥鳅,经过120〜150天的饲养,即可增重5〜10倍,而达到上市规格。还可以进行家庭暂养,由于从池塘捕获的泥鳅土腥味太重,如果用水池暂养1〜2周,泥鳅的肉质会得到显著改善,销售价格会更高,这是获得泥鳅养殖效益的另一途径。
近年来,在江苏、湖北等地,池塘单养泥鳅每亩产量大多在1000〜2000千克,最高达3000千克,按照目前的市场平均价格每千克46元计,每亩至少可获产值4万元以上,纯收益在2.6万元以上,效益十分可观。
当然,泥鳅养殖也存在一些风险。首先是泥鳅苗种数量是否充足、质量是否可靠;其次是消费市场是否建立,出口创汇的路径是否打通;最后就是要有一定的水产养殖基础,要学习泥鳅养殖技术,技术保障是关键。